2024年2月26日,经过教育部的公布,备受瞩目的2024年全国考研初试成绩终于揭晓!这次研究生考试的全国报考人数高达438万人,可谓是热闹非凡。而在就业焦虑到来之前,住房焦虑提前摆在了研究生们的面前。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高校对非全日制、定向就业或一些特定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取消了提供宿舍的政策。根据多所学校的研究生招生简章,不分配宿舍的对象包括非全日制学生、专硕学生以及本地户籍学生,这意味着这些学生必须自行解决住房问题。而这些高校大多是985大学,且分布在全国一二线城市。
你可能会好奇,为什么大学不再提供宿舍了呢?这显然与高校持续扩招、学生人数迅速增多有关。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,从2016年的66.71万人研究生招生数到2022年的124.25万人,研究生招生人数几乎翻了一番。如今,我国在读研究生已经达到了365万人,总规模在全球名列第二。
何时起,高学历≠高收入了?
令很多人会感到意外的是,国内“学历贬值”开始的时间比我们感受到的还要早。据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,从2007年开始,高校毕业生的整体薪资优势相对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已经开始下降。
这种优势的缓慢消退,可以理解为是高校扩招后,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结果之一。2000年时,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为95万人,而如今的规模都在一千万人以上。对于就业市场而言,供需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前景。
在中国过去的25年间,随着大学生的数量急剧扩张,薪资优势下滑也成为一种趋势。首当其冲的是人数最多的专科生,从2017年起,专科毕业生的起薪就不足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薪资的一半。
招聘会上流传的这句“博硕多多益善,本科等等再看,大专看都不看”顺口溜,也从侧面印证了学历的通货膨胀。在学历内卷的当下,暂缓学历提升代表着提前交卷,毕竟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也不行,选对方向很重要。
甚至,过分期待用提高学历的方式来追求就业回报,还会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。
2023年,澎湃每数课发表的一篇名为《114万条招聘数据:考研,真的能带来好工作吗?》的文章,招聘数据探究了本科毕业后读研3年和工作3年的优劣,发现除了在技术岗位上读研能比工作带来更大的薪资提升,对于非技术岗位的研究生而言,求职时的工资可能还比不上本科毕业后就开始工作的同龄人。
除此之外,更高的学历在工作时,甚至还可能起到反作用。在“大材小用”的就业状况下,很多人会产生失落感。根据我们的计算,相比教育不足或教育适配,过度教育者对自己工作的不满比例是最高的。
职前教育——打通校园与职场的关键链路
除了卷学历,还有其他方法吗?
“理性地说,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,‘学历贬值’是大趋势,我们应该更关注教育本身。”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曾在《光明日报》撰文表示,“从‘学历社会’向‘能力社会’的转型,只能加速不能停滞。”
就像大学提供专业教育一样,我们在找工作时也需要进行职前教育。
所谓职前教育,顾名思义,就是在找第一份工作之前所需的培训。职前教育包括但不限于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并掌握目标岗位的知识、行业发展情况、自我定位以及应聘技巧。通过一些专业测试,可以匹配相应的目标行业和岗位。更重要的是,除了学会简历、面试、办公软件等必备的硬性和专业技能,职前教育还能让学生拥有"未来意识"。从一开始就梳理目标行业和求职规划,这对我们来说是受益一生的事情。
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才发现,大多数用人单位并不在乎我们所学到的所谓专业知识,而更看重我们的学习能力(培养成本低)和通用职业技能水平(工作上手快)。一两次求职失败后,很多同学不可避免地会怀疑自己,甚至随便选择一份工作,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无用。
但是,这种情况是最危险的。我们不仅需要职前教育,还需要尽早接受职前教育!因为职前教育并不是在大四毕业前的"亡羊补牢",而是应该在大一就开始的"未雨绸缪"。